“电子娃娃”平均年龄不到6岁
在这个“六一”儿童节,有多少孩子向父母要求的儿童节礼物是Iphone、Ipad?在孩子闹情绪、不服管束的时候,有多少父母下意识地将手机或平板电脑递过去,用游戏“稳住”孩子?
电子科技产品已经全面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儿童节前夕,本报联合广州市少年宫进行了一项“儿童使用电子科技产品状况调查”,通过对1547个样本的调查及访谈发现:孩子接触电子科技产品的平均年龄不到6岁,接触最多的电子科技产品是电脑和手机,主要用来打游戏。
母女天天上演手机争夺战
“我想把Iphone给亲戚用,再去买一个只有打电话、发短信功能的最简单的手机。”全职家庭主妇刘女士非常苦恼。对她和女儿之间几乎每天都上演的“手机争夺战”,她已经感到有点疲惫了。有一天,5岁的女儿看见她在玩“切水果”,嚷着也要玩。刘女士把手机递给女儿,没想到从此麻烦不断。
刘女士告诉记者,“切水果”自己的最高纪录才300多个,女儿最多一次可以切600多个!孩子对手机上的游戏无一不精,从幼儿园回到家,进屋第一件事就是去找妈妈的手机,一打开游戏就像进入“无我之境”,连爸妈喊她吃饭都充耳不闻。
刘女士说,如今家里的电脑都设置了密码,女儿的上网时间还在控制之中,下一步打算换手机。“有时候想想也不怪女儿,现在有些大人都上瘾,何况小孩!”
孩子们开始网络社交
记者了解到,广州城区的多所小学中,手机几乎已成学生的“标配”,带着手机上学的孩子不在少数。越秀区一所省一级小学的老师告诉记者,虽有“明令禁止”,还是有孩子“铤而走险”,在课堂上玩手机游戏。“有一次我正在上课,看见一个男孩的头越来越低,慢慢就趴到桌子上去了。到跟前一看,他正用手机聊QQ!”
孩子们正在用手机和电脑进行“网络社交”——聊天、登录QQ空间、打联机游戏。记者曾经访问过几名小学生的QQ空间,他们在日志中写着生活点滴:爸妈的要求,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矛盾,对哪个男孩/女孩有好感……同学和朋友会留下评论,孩子们互相加为好友,约着节假日出门玩耍。
家长忧心
会不会在网络上学坏?
会不会造成视力下降?
会不会让孩子越来越宅?
会不会让孩子“上瘾”、影响学习?
孩子:玩这些让我们开心
在儿童节前夕,本报联合广州市少年宫进行了一项大型调查,旨在了解儿童接触和使用电子科技产品的现状。这项调查访问了1047位学生和500位家长。学生的年龄段涵盖了4~15岁,以6~12岁儿童为主。调查发现,接近四成的被访者家里拥有平板电脑。
孩子最常接触的电子科技产品是电脑和手机。调查发现,孩子接触这些的平均年龄都不到6岁。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家长回答“小孩接触科技电子产品”的平均年龄是3.984岁,而学生回答“小孩接触科技电子产品”的平均年龄是5.841岁。这意味着,在上小学前,电子科技产品已经进入了孩子的生活。
专家:孩子需要家长陪伴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授王小棉看过调查报告后指出,孩子们多用电子产品玩游戏,这种现状令人担忧。“孩子应该先接触真实 的世界,再去接触虚拟的世界。但现在,这个顺序被颠倒过来。”在游戏里,杀死动物之后还可以“再来一盘”,但现实世界当然与此不同。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认为电子产品对儿童的负 面影响更加显著:“孩子去玩手机、玩电脑,‘人人交往’变成了‘人机交往’。”而儿童的意志力、合作精神、勇气、同情心等等,都要在真实的人际交往中培养。邹小兵在门诊中接触过大量网络成瘾、游戏成瘾的孩子,他感到十分忧虑:“这些孩子变得孤单、冷漠、不知如何与人交往。”
王小棉认为,家庭教育对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电子科技产品至关重要。“我曾接触过一个打游戏成瘾的孩子,谈话发现,他最想要的不是‘玩游戏’,而是‘爸爸陪我打羽毛球’。”孩子成长中需要交流、需要关爱、需要成就感。如果父母给不了这些东西,他们就会到别处寻求。
“独二代”越来越宅
据新华社电 面对即将到来的儿童节,6岁的许郝哲对全家去游乐园的提议并没有太大兴趣,反倒宁愿自己在家里用平板电脑“打僵尸”。这让他“80后”的母亲周雅名很头疼。“我小时候过儿童节都是和小伙伴一起玩耍,为什么我的孩子就愿意‘宅’家里呢?”
如今,“80后”一代人开始陆续为人父母,生养的后代被人们称为“独二代”。与“独一代”相比,“独二代”物质更丰富、竞争更激烈。而玩伴缺失造成的社交困境也不可避免地延续到“独二代”身上。
长春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郑晓华告诉记者,“4+2+1”的家庭结构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独二代’比第一代独生子女情感缺失更加严重。他们不但没有兄弟姐妹,甚至不再有舅舅、姑姑、叔叔、大伯,这可能会造成他们心理上的缺陷。”郑晓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