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网(微博|微信)讯:
何同学抄袭风波原作者发声 受王宝强资助孩子父亲发声 贫困生一年旅游20多地引争议 浙大通报家庭困难学生晒旅游照 44岁农村智障女性遭数次性侵产女
大众点评与Yelp窘境类似
不知道是不是58与赶集的合并让大家脑洞大开,前几天某科技门户又爆出了大众点评将同美团合并的消息(对此传闻大众点评和美团都已公开否认,钛媒体注)。无独有偶,在大洋彼岸,同为点评类网站的Yelp上周也传出谋求出售的 新闻 ,潜在的买家名单包括Google、Facebook、阿里巴巴等巨头。
创立于2004年的Yelp、2003年成立的大众点评这两位都是O2O市场当之无愧的先驱,在这两年O2O成为风口之前已经默默耕耘了十多年之久。两家公司都曾屡次传出并购传闻。
先说Yelp。2009年谷歌和雅虎先后发出了5.5亿美元和1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但Yelp联合创始人、CEO杰里米·斯托普尔曼当时不为所动,坚持到2012年成功实现IPO。但在接下来的三年里,Yelp并没有实现杰里米“真正做大做强”的目标,股价持续下跌,市值从巅峰时期的50亿美元跌到现在不到30亿美元,直到现在又陷入求收购的境地。
在几度并购传闻被辟谣之后,大众点评最终在2014年年初接受腾讯投资(后者占大众点评20%股权),这次入股被看做是一个折衷的方案,究竟选择独立上市还是被一家互联网巨头并购,依然是大众点评CEO张涛几乎每次接受采访都会被问到的问题。不过张涛多次公开表示,“大众点评将独立上市”。
要知道O2O是现在最火热的概念,这一领域的领先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追捧之下身家节节攀升,Priceline市值630亿美元、Uber估值500亿美元、Airbnb估值200亿美元,最近合并的滴滴快的、58赶集也都在百亿美元以上,美团在去年融资时估值达70亿美元,但为何大众点评和Yelp的体量却仍然停留在三四十亿美元,由此沦为更大公司的猎物,Yelp哪怕上市也难以独善其身?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没有抓O2O的核心——交易。
Yelp和大众点评最初阶段都是以信息模式起家,收入来自于商家广告,依靠媒体模式过了一段躺着挣钱的舒服日子,但2008年以来就受到了从交易切入的团购模式的挑战。
原因很简单:
在O2O领域,用户获取信息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完成交易。用户去看餐馆的评价绝不是像看一篇文章一样为了获得阅读的快感,而是为了找到一家餐馆吃饭。再者交易平台上的评价功能,无论是量级还是准确度都会超越纯粹的信息网站。美团的王兴在今年年初表示,美团每天产生300多万笔交易,有接近40%到50%的有效评价。也就是说,团购模式本身就具备了互动评价的功能。
因此,互联网由信息模式向交易模式转型是大势所趋。只停留在信息层面,不能引导他交易,价值自然有限;而交易平台会随着交易的增长不断产生更多、更可靠的评价,价值会越来越大。
以Yelp为例,这家公司在2010年8月推出团购服务Deals,大众点评也在2011年推出了“点评团”,引入了支付和交易。但遗憾的是,Yelp的团购业务基本上是打酱油的,Yelp2014Q3财报显示,包含Yelp Deals在内的其它服务收入仅占其总营收的8%,92%的收入仍然来自广告。大众点评虽然没有Yelp那么保守,但战略也是多次反复。在激烈竞争中把团购的头把交椅拱手让与了美团;去年下半年,大众点评又开始猛攻O2O平台。
Yelp、大众点评面对团购业务的纠结可以理解。团购是高投入低毛利的重模式,与低成本高利润的广告模式在虐心程度上不可同日而语。并且,团购需要倚重大量的线下销售队伍,对于一个小而美的媒体来说,意味着整个公司基因的转变,Yelp在权衡后基本算是放弃了这种改变。相比之下,大众点评更有野心,但把自己从一个小资公司活脱脱逼成一个狼性公司。
Yelp和大众点评也一直试图在创造比团购更高级的概念,在资本运作上长袖善舞。Yelp在排队和订座领域收购了SeatMe,在外卖领域收购了Eat24,但SeatMe覆盖的餐厅数量远远落后于OpenTable,Eat24更是不及美国最大的外卖网站GrubHub。大众点评也类似,先后投资了饿了么、美餐网、天财商龙等一大票企业(入股天财商龙可见钛媒体报道),但除了饿了么算是第一梯队公司,其他的都算不上主流企业,美餐网被接盘时更是濒临倒闭。
线下的短板让Yelp和大众点评无力亲力亲为的进入到外卖这样的垂直领域厮杀,只能通过资本运作来弥补短板。
拥有十多年历史的Yelp和大众点评,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简直是骨灰级的存在。他们虽奋力抓住这个时代,但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未来命运如何,只能等待悬念的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