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网(微博|微信)讯:这是一个创业被神化的时代,太多创业故事让人们认为只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但正如马云在接受采访时说的那句,“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其实后面还有半句,万一没有实现呢”,我们太忽略那些同样坚持同样付出但仍然失败的创业团队。
(1)一次失败的在线教育创业经历
Alex Klokus 是位于纽约的创业公司 Wisdomly 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他带领团队开发的 Wisdomly 是一个在线教育平台,后来又拓展成在线活动平台。
Wisdomly 团队成员包括一名前 VC,前 Google 工程师,Wisdomly 得到了来自 Tigerlabs 和 Startup Chile 两个创业加速器的资金支持,但最终还是失败了,Alex 反思自己的创业过程,在 Medium 上发表了 Wisdomly 的“验尸报告”:
艰苦的创业历程
为了把 Wisdomly 做好,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以下是其中一些:
我在我以前一位老师的办公室里住了6个月,另一位同事在最后两个月也过来住了。我们用清洁工的浴室,上下楼乘货梯。
有四五位同事每周至少有一天住在加速器的办公地点。不住在那儿时,他们住在孵化器一位实习生家里。
我们的CTO来自Google,为了加入我们,他失去了他的工作签证,只能回国以合法的和我们继续一起工作。
曾有一度我们团队的5个人分散在智利、印度和纽约。这十分不易,但我们也运转起来了。
我们的一位同事曾因工作太劳累了而不得不叫救护车。
我们为了节约路上的时间,花500美元买了一辆二手车。
关门大吉
很不幸,坚定的意志并不等于成功,我们在 2014 年初放弃了这个项目。我们发现我们的预估和用户需求不符,在几个月的摸索后,我们认为是时候向前看了。开发 Wisdomly 是一段很棒的时间,我很幸运能够和这么多优秀的人一起工作,他们将成为我终身的朋友。
在这几个月里,我学到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课程,不论是个人的还是工作上的。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我认为最重要的七条经验,希望能够对你有帮助:
创业经验
一、你的公司是由个人组成的
创业时很容易把公司看得比每天一起工作的人要重要,但是公司只是一个抽象概念,而你的同事却是实实在在的。人们很容易为了公司的利益而忽视了组成公司的每一个人。
小结:为了留住人才,需要让他们感到自身是有价值的,如果他们不这么认为,那就很容易出问题。
二、成功的创业者不一定是好的顾问
我们最初有着清晰的目标和战略。后来我们遇到一位潜在的投资人,他曾融资超过 1 亿美元,他看重我们的激 情,并强烈鼓励我们把在线教育平台转型为在线活动平台。
“机会非常巨大,想象一下一旦有一位大客户会是什么样。我可以帮你们。”我们听到这些都十分激动。但是突然有一天,他不再理会我们,我们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完全不熟悉的市场,不知道该如何按照我们的计划盈利了。
小结:不要让顾问搅乱你的公司。他们被称作“顾问”是有原因的。
三、打破隔阂,开诚布公地交流意见
在我们最初讨论产品时,我们决定每两周举行一次开诚布公的意见反馈会,那时我们讨论的氛围很友好。过了些时日,我们没有坚持这样的制度,直到我们最终失败。
作为领导我承担完全的责任,我也意识到顺畅的交流沟通对于公司成功和团队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小结:一定要实施意见反馈制度和定期总结制度。
四、不惜一切代价保持团队士气,哪怕是假装出来的
我相信士气对于年轻的创业团队意味着一切。在最初一两个月,我们收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好消息。然而,在随后平静发展的阶段,并没有多少好消息。这时就需要激发士气,具体手段可以是设定明确的目标,举办效果良好的活动等。
注意:如果在这方面花费了太多的精力,说明公司可能是有一些别的问题需要解决。短期来看,激励士气有良好的效果,但是长期可能导致员工的幻灭感和不信任,尤其是在公司发展不顺利的时候。
小结:需要好好平衡员工自发的士气和人工激励的士气。
五、不要把精力平均分配到各项工作上,将80/20法则运用到每件事
我们工作时间很长但是依然没有完成目标,我们每周住在办公室,在电脑前睡过去,感到压力非常大。我们投入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并没有得到同比例的回报。不管你多么会管理时间,每天也只有 24 个小时。学会排好优先次序才是实现目标最有效的方法。
小结:选择两个今天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事,现在就开始做。
六、真诚地爱上你在做的工作
我们在一开始就明确了公司的愿景:“创造一个用户可以学习、发现、热情与他人分享的平台。”我们希望建立一个教育平台,但最终变成一个虚拟活动平台。
一旦我们对于产品没那么兴奋了,工作也就不再充满乐趣和挑战。我们一开始不在乎生活办公条件,但到后来就不愿意再继续用清洁工的更衣室洗澡了。
小结:这听起来是老生常谈了,但是问问你自己是不是真正热爱所做的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否则就开始做些改变吧。
七、失败也是一种收获
创业充满了失败的风险,人们经常在面临风险时失去勇气。如果你有专长、激 情和成功的欲 望,那么我可以保证不论最终结果怎样,你都会变得比原来更好。
从注册公司到发布产品的这个过程所学到的东西是难以量化的,我可以向你保证没有任何一门课程、TED 视频或者一篇文章能教会你创业过程中的这些东西。
小结:创立一家公司最糟糕的结果是什么?失败。作为一个“遇到过最糟糕情况的人”,我想说,创业绝不会枉费你的时间和青春。
(2)创业梦被 偷 走,贝昂创始人炮轰董明珠才是小 偷
小米雷军12.66亿元入股美的集团,当董明珠被问及是否感到有点急的时候,格力总裁董明珠炮轰小米是小 偷 、美的也是小 偷 ,两家组合是骗子集团。掷地有声的质疑话音未落,董明珠就被揭发了自打嘴巴的事。贝昂创始冉宏宇人指责格力用合作的名义, 偷 走了自家的空气净化器专利。以下为冉宏宇发稿内容:
简单自我介绍一下, 我就是个理工男, 夸张点儿说算个学霸, 90年代初进入中国科技大学读书, 本科毕业后获得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全额奖学金, 一直读到博士,博士后. 毕业后又在硅谷一家高科技公司工作了几年. 主持过为苹果,Intel做的项目。作为70年代出生的人, 受的是最正统的教育, 总有一种”科技报国”的情怀.。
看到中国发展迅速, 正在由”中国制造“ 向”中国创造“转型。心潮澎湃,受政府感招,和同样是留美博士的太太于2010年一起辞去硅谷的工作,回国创办了苏州贝昂有限公司。目前还算小有成就,入选了中组部的“千人计划”,同时也受邀担任国家863室内空气净化技术课题的专家评审组成员。贝昂作为最早进入空气净化领域的科技创新企业,也获得了较高的行业地位和认可。
然而就向所有纯技术型的海归创业者一样,我们也饱经了国内残酷的商业环境的洗礼。我们“创新报告“的梦想不断地被无情的击碎,其中对我们的梦想和信念动摇最大的恐怕就是“掌握核心科技“的格力了。
早在08年,经珠海科技局推荐,我们带着“离子风”净化器的原型机从硅谷飞到了格力,“0耗材,0声音”的技术特点,打动了还在制冷研究院的肖工和马院长,格力希望把“离子风”技术运用到空调上。 我们其实对格力并不了解,只知道它是全世界空调的龙头企业,肯定是一家非常尊重商业道德和国际规则的企业。那时我们不懂商业,我们的价值观也非常简单,我们掌握了很好的原创技术,如果可以和格力合作,让我们的技术进入几十亿的用户家中,提供洁净空气。
对一群一心搞技术的人来讲,这是多么自豪的一件事。于是我们一起回国创业的几位留美博士,以及所有的技术人员把全部的心血都投到了这个项目上,样机测试结果也非常的好,.可是突然有一天,格力说你们回去吧,这个项目停了。 一年多的付出没有一点回报, 我们很受打击。 但是我们说服了自己,一定是我们自己没有做好。格力合作不成功就当交了一次昂贵的学费,我们只要专注于把自己的净化器做好就行了。
到了12年,雾霾四起。 贝昂独创的“离子风“空气净化技术以完全静音,无耗材的优势迅速成为净化器市场的一个明星。同时格力也在董总特别关注下,重新启动了空净项目,内部叫做“D”项目,还单独成立了空净技术部,由原来在制冷事业部的肖工牵头,应该是对“0耗材,0噪音”的印象太深了,肖工又找到了我们。有过之前的失败经历,我一开始没有答应,但架不住家电院的王院长、赵部长一再保证:“这是董总亲自抓的项目,一定不会不了了之”,而且还带来了合同:格力负责外观及风道设计,贝昂负责电子、机构及材料等核心模块,机器上市后,贝昂转作核心部件供应商。
毕竟,能搭着格力这艘大船,普及“离子风”净化器,对我们做技术的人来说,能帮助我们更快实现创新的梦想。再一次,我们全情投入了,毫无保留地干了一年多,我们带他们去我们的实验室,带他们去见我们的供应商,手把手帮助他们一条线一条线的画出草图,毫无保留的从ABC解释为什么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实现这么独特的功能。KJFC230样机验收那天,我们都很兴奋,忽然有一天,他们再一次叫停了项目,带走了设计图纸,又切断了所有的联系。
我们又两手空空的回到了贝昂。我知道,我们这一次又为别人做了嫁衣。我们只能安慰自己,也许格力认为我们这个技术还不成熟,他们或许选了另一条技术路线去实现“中国创造”了吧。
中文有句话,“可以一而再,不可再而三“。英文也有一句话,”fool me once, shame on you, fool me twice, shame on me”. 两次被格力忽悠,我这个加州理工的大博士也真是够shameful 的了。但我依然心存幻想,如果格力重新启动KJFC230项目,还是会找贝昂合作吧。
毕竟双方签字盖章的保密协议,合作协议,会议记录余温尚存。最底线也得尊重一下贝昂所拥有的几十项专利吧?
然而可能因为我永远只是个搞技术的人,搞不懂商人是怎么想,怎么做事的,也可能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国内有些企业的无底线已经远远超过我的想象能力了。
2014年,格力推出了“KJFC230” 离子型空气净化器,主打”0耗材“,我们毫不知情:
·广东可使用医保购买华为手表 ·韩方承认规则不合理但坚持 ·B站回应员工植入恶意代码报复用户 ·中国完成福岛海水首次独立取样检测 ·潘宏基地另一网红狗疑被咬死
(如出一辙的技术原理,只是将我们的TPA改成了CEP)
我们在CCTV-1做了广告。却发现同样是贝昂标志性的技术,还有一款产品也在CCTV-1做广告。不同的是,他们买下了比我们更好的时段,是我们付不起广告费的黄金时段。
他们申报了技术创新奖,声称这是他们的另一项“核心技术”。
董明珠开始炮轰小米 偷 窃,同时宣传“自己研发“的无耗材净化技术,”格力从来不 偷 “。
这句话一点儿也不错,因为这种行为不叫“ 偷 “,而是叫做”抢“。
小米必竟在发布会上还提了“巴慕达“的名字。小米至少没有骗取巴慕达的所有技术资料。 没有让巴慕达花两年时间人力物力帮他们开发出产品,然后一脚踢开,说自己”掌握核心科技“。如此得来“核心技术”,是在“中国创造”还是在扼杀“中国创造”?
如果在” 偷 “的基础上技术能有所提高,我们也会心存一丝尊重,可惜仅 偷 到皮毛的格力净化器几乎没有一点儿净化效果。
(出风口实测,格力的净化能力不及贝昂1/10)
我们都是搞技术的,创新报国是我们唯一的梦想。然而创业5年来,这个梦想几乎被现实打击的支离破碎。所谓的国际知名企业的如此无所顾忌的侵犯知识产权,践踏商业道德的行为,正在无情的摧毁整个中国的“创新之梦”。
我从年少时开始,就追随着心目中的偶像钱学森先生,进入他创办的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又进入他成名的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空气动力学。先生弥留之际留下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大学,却出不了一所加州理工那样有创新精神的学校,我们的教育体制出了什么问题“。我也要请教一下尊敬的董明珠女士,中国有这么多向格力一样规模达到世界一流的企业,却问什么创造不出世界级的创新。如果大企业都靠抄,靠 偷 ,靠抢,创新还能有生存的土壤吗?
最后我真诚的邀请董总到贝昂来看看,了解一下一个小企业是怎么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下,还咬牙坚持创新的。希望董总作为商界领袖,带头尊重知识产权,尊重商业道德。不要 偷 走我们的“创新梦“。
冉宏宇
编者按
本文是两则创业故事,有失败有挫折有对手竞争,创业是一条艰难的路,成功固然光环加身,失败则意味失去一切,坚持也要坚持正确的,顺应做出改变或许更好。